关于我们
瀵煎鍥㈤槦

俄语团队依托外语学院俄语语言文化研究所,是一个小而精的团队,具有高学历、年轻化、创新意识强的特点。均有博士学位,且毕业于国内外高水平大学。博导、硕导4名,在读硕士研究生11名。本团队在培养研究生的过程中,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根据不同学生的个性特点,结合本学科的国内外发展趋势,从教学、科研、课外活动和生活等多方面关注学生的成长,着力打造一个和谐创新、充满朝气的团队,使学生在知识结构、科研能力和人文素养上得到全面发展。经过多年的学科团队建设,形成了师生关系亲如一家、科学研究锐意创新、文化生活丰富多彩”的鲜明特色。主要体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秉承学科传统 经营和谐之家

任何一个踏进俄语所的师生都可以深切地感受到,俄语所是一个温馨和谐的团队。在这里,老师和老师之间、研究生和研究生之间、老师和研究生之间关系融洽,相互信任,以诚相待。师生关系密切,整个团队犹如一个和谐的大家庭。这是同俄语学科的优良传统分不开的。(附件6-1

俄语学科的前身为1949年成立的浙江大学文学院外文系俄文组,奠基人是来自拉脱维亚的德梦铁先生。她诲人不倦、寓教于乐,既是严师,又是慈母。她的工作态度和情怀深深地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俄语人,逐渐形成了浙大俄语学科的传统。善良、真诚、朴实的品德;踏实、严谨、勇于创新的工作作风;积极向上、团结友爱的团队合作精神。

俄语团队秉承了这一学科传统,所有成员亲如一家,情同手足。当有人碰到困难时,大家都会伸出援助之手;有人获得成功时,大家共同分享喜悦。俄语所导学团队是一个充满活力,组织精干的队伍,这种规模上的“微型”不仅便于同事间相互交流沟通,凝心聚力,更有助于导师与数量宝贵的学生之间建立起亲密无间的导学关系,为学生提供温馨的学习研究氛围。团队的每位老师为人师表,敬岗爱业,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他们爱护学生,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习和科研情况,更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和生活情感,经常与学生约谈沟通。在学生眼里,俄语所的老师不仅是他们学习中的良师,更是他们生活中的益友。这里的学生尊敬老师,常常与老师探讨学业,漫谈人生。师生情谊深厚。正因如此,学生们在研究生学习期间不仅能够快速进入研究轨道,且能够与导师形成亦师亦友的相处模式,感受到一份家庭一般的温馨。

学生与导师之间的高频次、高密度沟通是俄语所研究生教育的特色。高效、畅通、坦诚的相互交流促进师生之间建立亲密的关系,有助于引导学生与导师共同进行学术研究,如在师生间一次次“约谈”时确定学生的研究方向,讨论、商定小论文和毕业论文的选题,探讨撰写、修改毕业论文。在导师积极引导下,学生与导师合作撰写文章,积极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和各种大型学术讲座,拓展自身的学术视野。

俄语所无论组织哪种活动,都是全民总动员,大家共同筹备,共同参与其中。在活动的过程中,研究生们的专业能力、工作能力都得到了提升,师生间的感情也更为深厚。20164月,俄语所和中国俄罗斯文学研究会等几家全国学术机构联合举办了“俄罗斯文学与艺术跨学科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附件6-2附件7-1)这次会议是该年度中国举办的会议中唯一被国际俄语教师协会纳入年度学术会议计划的国际会议。有20余位来自俄罗斯、哈萨克斯坦、英国、美国等国家的代表及100余位来自北京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南京大学、黑龙江大学等40余所国内院校的学者参加了本次研讨会。会议规格高、规模大,筹备工作繁重。面对这样的压力,俄语团队全体师生团结一致,积极配合。在会议筹备期间,研究生们联系与会嘉宾,协调嘉宾们的行程住宿,采购会议用品,做好会议前期准备工作。会议期间,俄语团队师生也拿出上佳表现,无论是导师们在大会上的精彩发言,还是研究生群体在会议期间的协调工作,都完成得非常漂亮。最后此次大会圆满落幕,会议得到了与会专家一致的交口称赞。这是俄语团队全体师生共同努力的结果,也是师生互相信赖的体现。

在这样和谐融洽的导学团队中学习生活,研究生们有很多的深刻体会和感受。看来,一位优秀的学者和导师,是可以在他人一生中的某一阶段充当引路人的角色的。我的导师就是我20岁出头的年纪里,遇上的难能可贵的一位引路人。在俄语学科,导师们不仅和我们分享自己学术道路上的经验和乐趣、指点我们找到自己热爱的方向,更致力于为每位同学打开一扇又一扇窗,将快乐和幸福带给大家。”这段发自肺腑的话表达出很多研究生的心声。(附件7-2

【小贴士】要想师生之间关系融洽,要“爱”字为先,亦师亦友。经常见面交流,团队多组织活动。

 

二、关注学术前沿 注重科研创新(学科建设)

在浙江大学,俄语是一个非常Mini的学科;可是在全国,俄语是外语语言文学中仅次于英语的大学科。像北大、黑龙江大学、北外、上外等高校,俄语学科都有悠久的历史、骄人的业绩、数十年无法撼动的地位。浙大俄语学科要想在全国产生一定的影响,必须走特色发展的道路。

俄语所正是以此为目标,发挥自身优势,制定了瞄准学科前沿、结合国家战略需求、追求特色发展”的方针,并将这个方针贯彻到学科建设上,以期开拓一条与众不同的特色之路。

俄语所关注学术前沿,在调研国内外学科前沿及热点的基础上,结合本所教师的研究方向,将俄罗斯文学的跨学科研究作为本团队研究特色和重点发展方向

根据这一目标,该团队积极组织申报课题,开展相关科研项目的研究。目前,该团队主持完成或在研的重要项目有: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苏联科学院《俄国文学史》翻译与研究”子课题;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苏联解体后俄罗斯诗与画的承袭与演变”、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巴拉丁斯基哲理抒情诗研究国家社科基金中华学术著作外译项目文学伦理学批评导论”;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苏联解体后俄罗斯小说中的苏联形象研究”及苏联解体后的俄罗斯美术思潮及创作动向研究;浙江省社科规划项目“俄罗斯布克文学奖获奖作品研究”、“俄罗斯当代乡土小说研究”、“俄汉语让步关系对比语料库研究浙江大学重大基础理论研究专项课题俄罗斯文学与艺术的跨学科研究等。

20134月,俄语所在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下,成功举办了全国俄罗斯文学与艺术研讨会。这是一次创新的研讨会,正如有关专家所指出的,将文学和艺术“这两个话题拼接起来,这在我国俄语学界尚属首次”。20164月,俄语所又主办了“俄罗斯文学的跨学科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与会的100位国内外专家学者从语言学、艺术学、文化学、翻译学等视角研究俄罗斯文学展开研讨,交流跨学科研究最新成果。与会学者一致认为,跨学科研究是当下学术前沿的方向,能为外国文学研究带来新发现和新成果研讨会结束后,我们还举办了“俄罗斯文学的跨学科研究高级研修班”。由俄罗斯科学院院士I.V.Kondakov、俄语文学文体测量研究专家S.N.Andreev教授、斯拉夫研究专家刘文飞教授、计量语言学专家刘海涛教授做了10次高水平的学术讲座。研修班讲座不仅深化了大会主题,而且开创了“学术会议+研修班”的新型学术交流模式,深受同行及研修班学员的赞誉。

浙大俄语学科致力于俄罗斯文学的跨学科研究,是国内俄语界开展交叉研究最早、特色鲜明的团队之一。迄今为止,俄罗斯文学与其他学科尤其是与艺术的交叉研究已成为浙大俄语学科的一张名片。

【小贴士】小学科必须走特色发展之路。跟踪学术前沿,实施错位发展;鼓励并支持参加高层次学术会议,主办学术会议,与国内外同行开展学术交流,扩大影响。

 

三、根据个人特点 定制科研方案(人才培养)

俄语学科的研究面比较宽,凡是同俄罗斯以及俄语国家相关的语言学、文学、文化等领域均可纳入研究范围。但是,俄语学科的研究也不能无限扩大,比如,俄罗斯政治、经济、法律等领域的研究就已超出人文学科的范围。因此,在研究生培养上,俄语学科团队以“瞄准学科前沿、结合国家战略需求、追求特色发展”这一学科建设方针为指导,以“全面培养、个人定制、个性化发展”为原则,在培养方案、教学过程、学术生活、科研指导等方面践行人才培养理念。

培养方案上,俄语学科打通各个方向的界限,把语言学、文学、文化学、翻译学的主干课程设为必修课,同时,每个方向各设置若干门选修课。既保证了研究生宽阔的学科基础,又能引导研究生往不同方向的纵深处发展。

教学过程中,团队的各位老师积极使用国内外高水平优质原版教材,与国内外最新的科研理论相挂钩,保证课程内容与时俱进。同时,开展课程探讨,根据不同课程的性质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有的课程让学生主导课堂,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清晰表达的能力。有的课程结合电影、旅行、阅读等多种方式授课,让学生更灵活地运用专业知识。对于学生完成的课程论文一一做出点评,让学生了解论文写作中的不足,从而明确自己的努力方向。

在学术生活方面,为了培养研究生的创新思维和科研能力,开阔其学术视野,俄语所实施了多项举措。该团队将学术交流会和读书报告会制度化,每个学期都举办1-2次学术交流会或读书报告会,教师汇报参加学术会议的相关情况,交流自己科研过程中的收获;学生则就自己所读的书做读书报告,并相互点评,讨论,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在学生的学术道路上加以引导。此外,近三年来,俄语所共邀请文学家、艺术家、文学艺术研究专家20多人次前来讲学,拓宽学生们的科研视野,打开科研思路。主讲人中,既有俄罗斯自然科学院院士、俄罗斯国立人文大学教授、著名文化学家I.V.Kondakov俄罗斯斯摩棱斯克国立大学教授、著名文体测量学专家S.N.Andreev,莫斯科大学教授S.I.Коrmilov中国俄罗斯文学研究会会长、斯拉夫学专家刘文飞教授;又有俄罗斯当代作家A.N.VarlamovS.V.Vasilenko还有诗人兼画家严力先生。I.V.Kondakov院士的“文化语境中的俄罗斯文学”系列讲座、S.N.Andreev教授的“文体动态与统计”、S.I.Kormilov教授的20世纪俄罗斯文学叙事修辞手法的创新”、刘文飞教授的“俄国文学与俄国思想”等讲座,均代表了各研究领域的一流水平,让学生们受益匪浅。如2015112日,Kondakov院士为俄语所师生举办了题为“俄罗斯的古典文化及其自觉性”的讲座。他深情地朗诵普希金、丘特切夫的诗句,并为听众们细致地阐述了俄罗斯文化中自由与奴性、启蒙与专制、西方与东方、保守与极端等对立性特征;精辟地分析了俄罗斯文化发展中的四次高潮与低潮、文学中心主义的产生及其在文化中的意义以及俄罗斯文化在世界文化中的定位等问题。他渊博的学识及解读文艺作品的新视角让在座的师生们大为折服,收获良多。(附件6-3

在研究生的个人发展方面,每位导师均根据研究生的特点,结合学科前沿或国家需求,为其确定研究方向及个人发展方案。如13级硕士生李昊天对语言学很感兴趣,并有从事学术研究工作的意愿,导师为他制定了不同阶段的学习和研究计划,使他逐步掌握了语言学前沿理论及方法,以此研究文学作品,在期刊上发表了三篇论文;转为博士生后,继续熟悉和运用新理论和新方法,尝试用计量语言学、认知语言学、文体测量等方法研究诺奖获得者布罗茨基的诗歌作品,成为目前国内最早开展俄语文学跨学科研究的博士生之一。“一带一路”是国家的战略需求,俄语是部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通用语言。服务国家是学科建设的一大任务,俄语导学团队将国家需求与研究生个人发展相结合,鼓励和引导对中外文化交流有兴趣的研究生往这方面发展。如15级硕士生秦睿梓来自陕西,她的祖辈同吉尔吉斯斯坦的东干人有密切联系,她本人也对吉尔吉斯文化很感兴趣。导师就有意引导她往外交方向发展,趁吉尔吉斯斯坦外交学院代表团访问我校之际,让她明确了自己的研究方向。目前,她正在吉尔吉斯国立大学留学,从事中吉文化交流方面的研究;硕士生倪晶晶则在导师的鼓励下,通过了国家汉办的汉语教师志愿者选拔考试,前往阿塞拜疆巴库教授汉语。在阿塞拜疆的一年中,她承担了西方大学汉语二外班及阿塞拜疆国家通讯社汉语班的教学任务,得到了师生的一致好评,获得了“汉语教师志愿者荣誉证书”。此外,值得一提的是,俄语所自2007年起,就已实现了100%研究生科研出国留学一年的目标。

【小贴士】切实关心学生成长,发现学生特点,将其特长与前沿学科或国家需求相结合。

 

四、重视人文素养 文化生活丰富

俄语团队有一个共识,就是导师和研究生不应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专业”书。人文学科的研究应该为学校和社会的文化建设做贡献,服务社会,服务国家。为此,不仅须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而且应该将所学知识向外传播,将研究成果用来为学校和社会提供文化滋养。

俄罗斯是一个文学艺术的国度。没有一个国家像俄罗斯这样把文学艺术视为本民族的灵魂。据我们了解,没有哪个国家曾像俄罗斯这样,把某一年定为文学年(2015)、电影年(2016……我们的学生编过一段顺口溜:“俄罗斯的司机不是文学家就是艺术家,不是艺术家就是教育家:别林斯基、柴可夫斯基、陀思妥耶夫斯基、马雅可夫斯基、苏霍姆林斯基、好像还有……卡巴斯基。”这当然是对俄罗斯众多帅哥“斯基”和美女娇“娃”们的调侃,但同时也道出了他们的心声:俄语学习过程中最吸引人的就是博大精深的俄罗斯文学和艺术。每一种语言都是一种特殊的工具,好比一把钥匙。因此,当我们掌握了俄语,就拿到了开启俄罗斯这扇厚重大门的钥匙,让我们得以去享受种种珍奇异宝的魅力并从中获得立命之本。受俄罗斯文化的熏陶,俄语团队特别重视文学艺术在提高人文素养方面的作用。常态化举办读书会,开展文学艺术及文化寻踪等活动。

20141212日,俄语所举行了俄罗斯文学经典朗诵比赛。20151227日,又组织契诃夫经典作品舞台再现话剧演出。研究生都积极参加。14级研究生表演的《带小狗的女人》经典片段以及15级研究生表演的话剧《三姐妹》,以流利的对白、应景的服饰、入木三分的精彩表演博得了评委的一致好评。每年的国际文化节,俄语所老师们都会带领研究生精心策划系列活动之走进俄罗斯。如201512,团队师生设计了9块字母展板,在文化广场呈一字排开,向参加活动的同学们全方位展示了俄罗斯国情风貌。此外,还设置了俄罗斯趣味知识有奖竞答、俄语对话模仿、信息交流等环节,现场人气高涨、气氛活跃。通过活动策划与组织,研究生们不仅加深了对俄罗斯文化的认识,也提升了组织工作能力,师生情谊也在合作中更为深厚。(附件6-4

学习外语,研究外国文化的目的毕竟是为了取其精华,为我所用。外语学科的学习和研究,应以中国文化为立足点,把学习外国语言和文化作为深入理解中国文化的有效途径,以利中外文化的深层次交流,进而达到向外推广中国文化的目的。因此,俄语团队的老师们在教学和研究中通过各种途径将俄罗斯语言文化同中国文化相结合,组织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吸引学生参加,不仅丰富了学生的课外文化生活,而且提高了他们的人文素养,加深了对中华文化的理解。

拥有白居易、苏轼、欧阳修、汪静之、鲁迅等文学家以及林风眠、黄宾虹、潘天寿等艺术家的杭州同样人杰地灵。几乎每一届研究生进来,俄语学科带头人王永教授都会带他们走出校园,以浙江博物馆为起点,开启别开生面的孤山文化之旅。漫步湖边,同学们一边欣赏杭城的诗意风光,一边聆听孤山景区各个景点的历史故事,感受杭州城深厚的人文内涵和文化底蕴。郊游过程中,同学们总会和老师分享自己对未来发展的构想,提出在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困惑。王老师无不耐心地答疑解惑,鼓励同学们积极乐观地面对困难和压力。每一次文化之旅都给研究生留下了难忘的记忆。

文学艺术既能让学生受到人文艺术的熏陶,又能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因此,俄语团队热心文学艺术的推广与传播,不仅积极参加校工会三八节表彰会的开场诗朗诵(附件6-5),还发起成立了“人我”诗艺社,社长为14级硕士生李培。近三年来,诗艺社的成员们参加了2014年的“杭州国际诗歌朗诵会”(附件6-6、第二届“求是杯国际诗歌创作与翻译大赛”颁奖典礼上的诗剧表演(附件6-7),并组织了多场诗歌朗诵会及诗歌赏析活动。

俄语团队在公益方面做出的最重要的贡献莫过于求是杯国际诗歌创作与翻译大赛”。于20169月启动的第二届大赛共收到3千件参赛作品作者和译者来自11个国家和地区,以及全国34市自治区的580高校,涵盖理工农医人文社科等门类的300多个专业。大赛的组织工作联合了全国世界文学翻译与研究的几家重要机构,开创了国内各类诗歌大赛中,将诗歌创作与诗歌翻译及研究相结合的先河。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勒·克莱齐奥先生应邀专程前来出席颁奖典礼,为大赛特等奖获得者颁奖,并发表了热情洋溢的演讲。诗歌作为陶冶情操,孕育理想主义情怀的养料,是构建和谐、可持续传承的校园人文环境的重要元素,求是杯国际诗歌大赛无疑将有助于优化我校的人文生态环境。大赛的来信回复、稿件整理、颁奖典礼筹备及会务工作,均由俄语团队师生共同完成。周到细致的筹备及组织工作、精致而又专业的活动安排,得到了勒·克莱齐奥先生及所有嘉宾及获奖同学的高度评价。(附件7-3~7-4

此外,学以致用是俄语学习的核心诉求之一。俄语所的老师和同学积极参与公益性社会活动,服务各种大型会议。如俄语所团队的老师和同学参与“第二届互联网大会”,“中俄跨境基础设施联合工作会议”,远赴四川青川中学支教等活动。

【小贴士】走出书斋,举办文化活动,在投身公益的同时幸福指数飙升。